無法跨步的屁屁痛-大腿後側拉傷(檢測與治療篇)

無法跨步的屁屁痛-大腿後側拉傷(檢測與治療篇)

文/ 力康運動醫學機構 劉育銓物理治療師 劉宇祥教練

新增時間: 2021-07-26修改時間: 2021-07-26

戴資穎是我國非常有名的羽球選手,身為世界羽球球后的她,為什麼她可以這麼厲害,除了球技外,她也有比別人更優秀的身體素質,可以做出更大的跨步跟收回的動作,這動作需要非常好的大腿後側柔軟度及肌力,很多衝刺或大跨步的比賽,很多選手會因為大腿後側拉傷,導致無法協調如意的跨步,影響運動表現,這系列的文章,要讓大家更了解「大腿後側拉傷」。

 

前篇文章已大致講解大腿後側的肌動解剖學,亦告訴大家受傷的機制,接下來這篇文章,要告訴大家如何做檢測及復健流程。

 

大腿後側肌群拉傷傷後測試

軟組織的問題正常來說,大部分需要用超音波做影像學檢查,但如果沒有這樣的工具,是不是可以透過什麼方法做檢測,如此一來可以了解選手受傷程度適合什麼樣的訓練,加上明確的數據告訴教練,相信對選手或是教練一定是說服力。

 

1. 壓痛→受傷一周左右時間,控制住腫脹,但還有壓痛則可以開始進行伸展,一天可操作2-4次、一個部位執行30-45秒,若沒壓痛就進行到肌力測試。

 

2. 肌力測試→建議先從徒手肌力訓練開始,專注在大腿後側及臀部肌群訓練,像是橋式、鳥狗式等加強身體控制能力,當狀況越來越好,加入慢速的離心動作,像是北歐式伸展及髖主導的硬舉系列。

若前大腿向心力量和後大腿離心力量差距>5%,那就繼續強化,最簡單的測試方式就是使用器械(踢腿和後腿勾),如果<5% 就進行到直膝抬腿測試。

 

3. 直膝抬腿測試→加入增強式訓練以增加股二頭肌在高速下的動作能力,像深蹲跳、深跳。訓練2-4周後,就能進行此測試。

測試時保持站立,患側腳伸直膝蓋全力往上踢,詢問是否會有不安全感,若沒有,進行到單腳橋式。

 

4. 單腳橋式→如果小於20次就不行了,代表蠻糟的,就要加強離心控制以及軀幹的穩定。20~29次代表正常,>30下就是好的。如果達成目標,就進行到最後一項─亞全力衝刺!

image.png

5. 完亞全力衝刺→沒有任何不適,跑姿、身體協調性都正常,就可以試著回歸正常的訓練,準備回歸比賽。

 

 

大腿後側肌群拉傷急性處理

受傷發生時,第一時間先找醫師、物理治療師做理學上的檢查和評估,透過超音波、X光確認受傷的部位是肌肉或是股頭以及嚴重程度。

自己可以做Protection(保護)、Rest(休息)、Ice(冰敷)、Compression(壓迫)、Elevation(抬高)以控制腫脹、降低發炎反應,代謝循環增加,能減少癒合的時間加速康復的流程。

image.png


慢性大腿後側肌群拉傷處置建議

A.        物理治療建議:可以透過以下治療,處理因為拉傷造成的疤痕組織,並提高柔軟度

(1) 超音波治療

(2) 體外震波治療

(3) 徒手治療:深層摩擦按摩靜態伸展(如圖)

image.png


 

B.        運動訓練建議:提高動作控制能力、骨盆控制能力、離心能力

(1) 皮拉提斯

(2) 肌力訓練(離心運動訓練)

(3) 增強式訓練

(4) 等速訓練

(5) Flossband加壓訓練

註:如果要在負重下做重量訓練,在做離心動作時,請務必要小心

image.png


C.        其他侵入性方式

(1) 增生治療

(2) 高濃度小血板注射

(3) 小針刀治療


慢性大腿後側肌群拉傷復健的重要性

根據研究將近1/3大腿後側拉傷的患者回到場上一年內會再次拉傷,再次復發的情況會比當初更嚴重,原本休幾周就好的傷反而拖得更久,高反覆受傷的機率大多是患者還沒有達到回場標準,過早回到場上所致。而反覆拉傷的原因大多是:受傷後肌肉強度降低、產生疤痕組織導致柔軟度下降、動作模式改變。

研究顯示,大腿後側拉傷,僅靠伸展,自覺不痛就恢復正常訓練,2周內再次拉傷的機率高達54.5%。

沒有經過完善的復健訓練流程,重返賽場一年內再次拉傷大腿後側的機率為12%–31%,再次復發的情況會比當初更嚴重。

因此針對肌力不足的肌群加強,柔軟度不好的部位加以伸展,並確保訓練過後的肌群做確實的伸展按摩,保持肌肉的彈性及延展性,再進行復健訓練讓肌肉重新恢復應有的機能,做足以上準備才能安心地重新回到運動場上! 

運動科學日益發達,懂得檢測、評估的專業人士越來越多,很多選手能從國中國小就接觸到許多運動傷害防護的觀念,也越來越懂得保護自己。

若不幸學校沒有相關資源,受傷之後歡迎到力康運動醫學機構,我們是由醫師、物理治療師、防護員、體能訓練師所組成的專業團隊,能陪伴你在受傷復建的路上不孤單!

 

 

Reference

Wing, Chris, and Chris Bishop. "Hamstring Strain Injuries: Incidence, Mechanisms, Risk Factors, and Training Recommendations." Strength & Conditioning Journal 42.3 (2020): 40-57.

Erickson, Lauren N., and Marc A. Sherry. "Rehabilitation and return to sport after hamstring strain injury." Journal of sport and health science 6.3 (2017): 262-270.

Mendiguchia, Jurdan, et al. "A multifactorial, criteria-based progressive algorithm for hamstring injury treatment." Medicine & Science in Sports & Exercise 49.7 (2017): 1482-1492.

Macdonald, Ben, et al. "Hamstring rehabilitation in elite track and field athletes: applying the British Athletics Muscle Injury

Comfort, Paul, Carly M. Green, and Martyn Matthews. "Training considerations after hamstring injury in athletes." Strength & Conditioning Journal 31.1 (2009): 68-74.

Brughelli, Matt, and John Cronin. "Preventing hamstring injuries in sport." Strength & Conditioning Journal 30.1 (2008): 55-64.

Erickson, Lauren N., and Marc A. Sherry. "Rehabilitation and return to sport after hamstring strain injury." Journal of sport and health science 6.3 (2017): 262-270.

Mendiguchia, Jurdan, et al. "A multifactorial, criteria-based progressive algorithm for hamstring injury treatment." Medicine & Science in Sports & Exercise 49.7 (2017): 1482-1492.

Sherry, Marc A., et al. "Hamstring strains: basic science and clinical research applications for preventing the recurrent injury." Strength & Conditioning Journal 33.3 (2011): 56-71.

Macdonald, Ben, et al. "Hamstring rehabilitation in elite track and field athletes: applying the British Athletics Muscle Injury

Comfort, Paul, Carly M. Green, and Martyn Matthews. "Training considerations after hamstring injury in athletes." Strength & Conditioning Journal 31.1 (2009): 68-74.

Brughelli, Matt, and John Cronin. "Preventing hamstring injuries in sport." Strength & Conditioning Journal 30.1 (2008): 55-64.